大字噱头,小字免责,过度营销透支商业诚信
来源: | 作者:亨瑞特 | 发布时间: 15天前 | 1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
— 亨瑞特(北京)信用评价事务所—

行业观察丨大字噱头,小字免责,过度营销透支商业诚信

精诚

合作

共赢


9月25日,小米17发布会结束,与新机一同引发热议的还有一张海报。


海报主体用加粗大字赫然标注“逆光之王”,配合手机逆光拍摄的高清样张,瞬间抓住摄影爱好者的注意力。

但细心网友放大图片后发现,右下角一行几乎被水印遮挡的小字泄露了玄机:“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”。


事实上,这类现象由来已久。走在街头,商超海报“全场五折”的超大字体能瞬间抓住眼球,走近细看才发现角落藏着“部分商品除外”的小字;购物时,护肤品广告“7天淡化细纹”的加粗标题格外诱人,翻到详情页最底部才看到“效果因人而异,非所有人适用”的模糊标注。


用大字收割用户期待


大字体的核心作用,是用最直接、最夸张的信息“制造诱惑”,让消费者在3秒内产生“这个划算”“这个有用”的错觉。


例如:购房广告中的“买一平送一瓶”的谐音梗,家电购物中的“直降千元”还需满3000元才减;“零添加”“纯天然”模糊了“零人工色素,但含食品添加剂”的实际成分。


这些被放大的“字”,本质是企业制造的虚假期待,先靠视觉冲击力把消费者“勾进来”,完成短期转化再说。


用小字规避法律风险


如果说大字是“诱饵”,那小字就是企业为自己准备的“免责盾牌”。


比如:某视频网站大字标题——“开通年度大会员仅需29.9”,页面底部小字——“仅首月体验,连续包月59.9”;某车企大字广告——“终身免流量费”,底部小字——“产品规划寿命8年”;最常见的理财产品——“年化收益率8%”,底部小字——“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,存在本金亏损风险”。

《广告法》第四条明确说明,广告需“真实、清晰,不得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”。因此,这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,通过视觉设计,在技术层面加了免责声明,做到了“合规擦边”。


但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第八条却明确禁止“对商品性能作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”;这种大字搞噱头,小字叠buff的操作,也可能被认定为虚假或误导宣传。


短期流量换不来长期信任


对消费者而言,“大字噱头,小字免责”带来的伤害远不止“被误导”这么简单,当消费者发现“巅峰性能”的前提是严苛的测试场景限制、“终身福利”有时间枷锁,积累的品牌好感便会转化为抵触情绪,这种信任透支远比单次罚款更具毁灭性。


真正的营销,不是“用文字游戏套路消费者”,而是“用真诚沟通建立连接”。


短期来看,这种操作或许能带来一波订单,但消费者的“上当体验”会变成负面口碑,通过社交平台扩散后,反而会劝退更多潜在客户。


长期来看,当消费者对“大字”产生免疫力,甚至直接划到页面底部找“小字”时,企业再想靠这种方式吸引客户,只会越来越难。


营销的终极目标,不是“赚一笔就走”,而是让消费者“愿意反复选择”。“大字噱头,小字免责”的操作,终究是舍本逐末,高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营销话术的精巧,而是产品和服务的真实实力。


如果您有逾期账款、债务纠纷,可以联系我们!


铭德

END

敬业


商账催收专家

微信号|hrt-ice8000

网站|hrtxy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