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 亨瑞特(北京)信用评价事务所—
深度思考丨青海旅投突爆大雷
精诚
合作
共赢
月初,一则公告让无数工程人彻夜难眠。
公告显示,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青海旅投”)及其13家子公司,近日集体宣告破产清算。
这家诞生于2016年的省级文旅平台,出世之时就喊出了“三年投融资百亿、五年实现上市”的口号,被地方政府、资本市场一度给予厚望,结果不到十年就走到了破产的结局,着实令人唏嘘。
背靠地方政府的青海旅投,此番放弃“自救”直接宣告破产,在业内并不常见。
但一切并不是无迹可寻的,2024年2月,河南洛阳市孟津国资文旅集团被法院裁定破产。
这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企业,砸钱修建道路、景观地标,“一顿操作猛如虎”,结果还是负债总额达9036万元,无奈走向破产清算。
而那些仍在运营的国资背景文旅企业,日子也说不上有多好过。小亨在《行业观察丨地方文旅深陷亏损泥潭》一文中也载明,故不再赘述。
文旅企业大面积亏损的背后,是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结构性困境。
直接原因是疫情让文旅企业普遍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,不得不靠借贷维持运营,导致财务成本居高不下,仅利息支出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。
但核心原因是地方文旅平台,不是纯粹的商业公司,还承担着为地方政府吸引人气、招商引资、塑造城市形象的重任。
一方面确实会产生带动作用,拉动地方经济;另一方面也会被政绩思维所绑架,导致文旅企业的投资决策偏离市场逻辑。
大庸古城,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。
在周边已经有多个古城的前提下,当地依旧耗资27亿(原申报投资规模为24.43亿元)打造仿古建筑群,项目从立项到开工仅用时3个月,仓促上马导致产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,古城沦为鬼城,过去4年累计亏损超过10亿元,大量的投资打了水漂。
大庸古城的失败,不仅是一个项目的挫折,更是对整个行业盲目跟风建设的警示。
此前,全国范围内掀起的“古城热”,大量同质化的仿古建筑拔地而起,被包装成地方文旅名片,企业也将其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。
但同质化竞争的恶果很快显现:千篇一律的古镇风貌,高度雷同的商业业态,不仅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,反而造成严重的供给过剩,最终项目扎堆烂尾。
当这些古城沦为鬼城时,所有的参与者才开始冷静,而那些花出去的钱、施工垫的资成了泼出去的水。
如果您有逾期账款、债务纠纷,可以联系我们!
铭德
END
敬业
商账催收专家
微信号|hrt-ice8000
网站|hrtxy.com
世界信用组织【WCO】会员单位
Member units of the World Credit Organization
400-1152253
HARDRIGHT (BEIJING) CREDIT EVALUATION OFFICE